“高铁换大米”、“高铁换牛肉”,表明中国高铁被世界认同。中国“高铁外交”正在凸显,真正可与“乒乓外交”、“熊猫外交”相媲美。
高铁高调出国门 外交外销皆频频
早在2010年之前,中国媒体上就频繁出现一个关键词--高铁外交。当时,中国打算在未来10~15年内将高速铁路网延伸到17个国家。然而,“7.23”动车事故令这一设想一度停滞不前。
时近2013年底,“高铁外交”一词陡然大热起来。
2013年10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会见泰国总理英拉时强调,高铁和水利设施建设关乎地区互联互通和泰国的国计民生,应该作为合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推动,使其成为中泰友好的标志性工程。
五天后,李克强总理访问泰国,与英拉在曼谷发表了《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称中方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系统项目建设,泰国则以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这一合作方式被媒体形象称为“高铁换大米”。这标志着中国铁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进了泛亚铁路计划的实施,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加强东盟合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泰国计划2014年进行4条高铁线路的工程招标,以便第一条高铁能在2018年前后投入营运。
2013年11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共同宣布,三国将合作建设连接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李克强表示,中国装备走出国门,特别是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既可帮助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消化中国过剩产能。
总理的“推销”,当日就让中国高铁概念股集体飙升,多达10只铁路基建股涨幅逾9%,南车、北车涨幅逾5%。
高铁如此高调地走出国门,体现出中国高铁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始被世界认同。其三大优势—性价比、技术、安全性,是吸引海外客商的主要原因。中国已是当今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拥有系统技术最全的国家,运营发展规模、积累的经验不是别的国家能超越的。
高铁外交让中国铁路企业“走出去”的信心更足,步子迈得更大。中国铁路企业近年在中东欧国家的业务进展颇快。中国北车与波兰合资成立了货车公司,持续出口货车;动车组方面,包括罗马尼亚在内的中欧国家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一直对北车研制生产的高寒动车组兴趣颇大。中国中铁的海外业务过去主要是在东南亚、非洲、西亚等地区,这次也希望借李克强高铁外交的东风,把业务拓展到欧洲地区。
高铁“走出去”,给中国铁路、机械、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提供了一块大蛋糕。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回暖和政府间“高铁外交”的催化,铁路基建类上市公司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订单不断。业内分析认为,随着2013年四季度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启动,相关公司2013年全年乃至2014年业绩有望获得较大幅度提升。